“好设计就是好生意”,这是近来家居圈比较流行的话。
但是走遍全国各大商场、各大展会,看到的设计师家居作品仍旧只是很有看头,一旦这些作品成为商品,在市场除了一小部分人,消费者普遍却买不起或者不愿买。
十九大报告指出,新时期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放到家居设计方面,这样的矛盾好像尤其明显。中国的所谓原创设计品牌,最多是那么一小群人喜欢,能够复制到终端的品牌很少。听说某家大公司与设计师合作的一个品牌,打造了几年仍然没有冒出一点水花。
▲知名设计品牌阅梨,致力于打造适合现代中国人的生活方式,获消费者青睐
但是,为什么大量到欧美高仿的家居设计产品出售,可以得到广大人民的喜爱?为什么中国设计师掏空心思设计出来的作品,转换成产品时消费者却寥寥无几,原因何在?
有人说,中国设计师群体是一群自嗨的群体。几乎跟企业没多大关系,跟主流市场没多大关系。
设计师喜欢设计自己喜欢的东西,却没有考虑到用户的需要,或者跟用户的需求之间没有达到很好的契合度,或者是他们自己根本不愿意向市场妥协。认为自己的眼光比消费者的眼光要更高一级,对于很多市场需要的东西往往嗤之以鼻。
这样的作品,个性化十足,大众化全无,量产实际上很难,即使能够卖出一些,显然也不能起到市场引导作用。
2、没有形成好的设计作品推广机制
一件好的家居设计作品从一个好的设计理念开始,然后到设计师的构想,再把这种构想通过图纸呈现出来。
这当然远远不够,也许图纸呈现的并不完善或完美,如果它要成为一件商品或一个商品系列,还需要选材得当、工艺了得、细节到位、适合需求,从选材,到打样,再到大规模生产,是一个很复杂的过程。
但在中国,懂工艺、懂生产、懂消费者需求的设计师并不多,设计师的作品要完善,还需要工厂来进行改良、打样、量产,这里面有很大一部分需要归功于企业。
但是当设计师的作品经过企业的打磨成功以后,他们并不会对企业心存感恩,或者与企业共同分享成果,而是将之占为己有。而另一方面,很多设计师冥想出来的作品,也往往可能被一些无良企业改良后山寨,对于知识产权的保护,可能过程比结果会更让人头疼,所以很多设计师也只能放弃维权。
著名学者彭亮先生曾指出,中国家居设计圈的问题,说到底是设计师与企业之间没有良好的分配机制,所以一方面企业只能叹息中国没有好设计师,另一方面设计师又找不到可以与企业一起共赢的好方法。
而在欧美发达国家,设计师的作品可以卖版税,而且可以与企业形成长期的合作机制,当某件作品成为经典款,在市场上很畅销之后,设计师也可以从中得益。正因如此,企业与设计师彼此成为了忠诚的合作伙伴。
一个好的设计,如果不能成为商品,或者成为畅销商品,从某种角度来说再好看也不算成功(除非初衷是打造家居艺术品)。
所以,好的设计,需要由设计师和企业共同来包装、推广、形成合作共赢的赢利机制,这样才会更好推动中国设计和设计品牌的发展。
▲知名设计品牌DaAz,致力于为年轻人提供自然而舒适的居家环境,获得很多人的喜爱
一个设计作品,可能会很耐看,但是这种耐看,在一个家居空间,需要与这个家的氛围相融合,也需要与这个家的规模、生活方式相适应。
在中国,可能有很多设计师懂得单品设计,却不懂得如何营造消费者自身需要的居家氛围。很多设计师是按照自己的生活方式去设计别人的生活方式,岂不知人都是差异化的?
同时,整体空间的营造,它不仅仅是某个个体,某件家具,某件饰品,某件灯具,还需要对于整体风格的把握,整体空间设计布局的把握,还需要家居产业链上下游的产品配套。
实际上,在新的消费趋势下,越来越多的消费者注重设计师为他们提供的整体服务,甚至实现拎包入住全屋定制,不仅节约他们的装修时间,也让他们能够感觉到居家的整体舒适度。家居设计应具整体概念,而且不仅需要有阳春白雪,更需要顾及普罗大众的需求。
温馨提示:内容仅供信息传播,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