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数据表明,医务工作者在抗击疫情过程中面临极高的风险。我们惊愕并痛惜李文亮、武昌医院院长刘智明等医生感染COVID-19而离世的消息,另一方面,每个前线工作的医生不幸被传染时,意味着因缺少医疗资源而诊疗拖延或停滞;意味着从全国医疗系统投入更大医疗岗位填补空缺;也意味着医生变成了患者,增大了被诊断人群的疫情传播概率,这是个细思极恐的问题。可以想象,医务人员一当被传染了病毒,他们越努力救治病人,可能会传播更多的治病者,这种方式引发的传播速度和概率,可能引发无法估量的损失。从这个角度可以讲,对医生、护士等医务人员进行充分的防疫保障,是抗击防疫过程重中之重的问题。
大量医务人员感染COVID-19,可见在医院场所加强病毒防卫的严峻性。我们易知,任何呼吸性传染病,与病原体被人体吸入的量相关。对于非接触性传播,不管是直接飞沫传播,还是气溶胶传播,在呼吸速率一定情况下,都与疫源/污染源暴露量相关。按照一定的呼吸速率,对病毒进入人体吸入量,决定于暴露时间与暴露病毒污染强度乘积,即总病毒吸入量。
从各类累积的新闻案例可知,当近距离接触患者很短时间(几分钟)就可以引发COVID-19传染。当医生看病时,常规情况下需要与患者需要面对面的问诊过程。假设患者是疫源,那么医生不被感染的基本条件是:在不能缩减暴露时间情况下,尽可能地减小暴露病毒污染强度。戴口罩遮挡当然是首选,但是对于长期居于室内工作的群体,戴口罩对呼吸有显著阻力,且过滤效率越高的口罩呼吸阻力越大,长期戴口罩可能影响呼吸功能。对于医生群体,正常情况下不太可能全天问诊戴口罩,如同我们日常在家或长期在办公室情境,不可能长期戴传统方式的口罩一样。这种情形下可以选择的,应该是在就诊区进行空气通风或净化,尽可能减小病毒暴露的污染强度。
现今,医生看病场所一般在小型诊室/病房问诊,一般不设置新风系统,对诊室进行有效通风稀释病毒细菌等污染物,涉及到就诊点与外窗进行空气换气的距离、换气次数及气流组织分布问题;对于设置新风换气系统时,还涉及到新风换气的冷热空调问题,因此在诊室等医疗场所进行常年开窗换气、加装新风系统换气的有效性和可行性都存在较大问题。另一方式,就是通过设置有效的空气净化方式,通过气流净化循环,尽可能消灭病毒的发生强度,从而有效减小诊室内的暴露总量。采用空气净化循环方式,室内房间越小,空气净化换气次数越高,防范病毒传播的有效性越好,可认为是病毒空气传播防疫的优选方案。
对于医院诊室/病房选用空气净化装置也存在一定挑战,即滤网可能沉积病毒细菌,在滤网达到使用寿命后引发二次污染问题。考虑安全因素,根据诊室、病房面临的病毒感染风险水平,应该尽可能应用具有良好杀菌、灭活病毒功能的滤料,并通过定期检测或在线空气传感监测等测评方式来检验滤网性能,合理更换滤网,进而有效保障医院场所的环境卫生健康,以实现医院系统病毒防疫安全目标。
温馨提示:内容仅供信息传播,供参考.
来源:慧聪新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