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的一粒灰,落在个人头上,就是一座山。”突如其来的疫情,肆虐中华大地的同时,也给国计民生带来很大挑战。
尤其是中小企业,可谓“压力山大”。如是金融研究院用A股+新三板的2019年Q3数据测算发现:
接近50%的企业账面现金不能维持6个月职工薪酬,约30%的企业现金/薪酬比小于3个月。
保卫中小企业的资金链,就是保卫中小企业的“生命线”。
具体有哪些政策,如何才能有效?以下是如是金融研究院的分析和建议。
中小企业的4种压力
作为中国餐饮业的龙头之一,西贝不是个例,而是有着26258家法人企业、234.2万从业人数(2018年)的中国餐饮业的一个缩影。这场疫情恐怕对我国短期经济增长乃至中长期结构调整都将产生巨大影响。
截止2020年2月6日,新三板共有挂牌企业8856家,其中90%以上收入在5亿元以下。这些新三板企业2018年营业总收入中位数为7517万、员工总数中位数114人,是我国中小企业的天然样本。
如是金融研究院对整个样本进行分析,得出4点观察:
1. 30%中小企业的“现金薪酬比”小于3个月
数据显示,现金不够支付3个月工资的有1511家,约占30%;不够支付6个月工资的有2720家,约占50%。
如果考虑到能够较快变现的货币资金、交易性金融资产、应收票据等高能类货币资产(不含应收账款),情况会稍好些,但仍有约24.1%的新三板企业,职工薪酬支付能力在3个月以下。
2. 小规模企业,压力会更高
2018年营业收入在2000万以下、规模偏小的新三板企业中,约有46.1%的企业2019年上半年现账面货币现金不足以支付3个月职工薪酬,60.1%的企业不足以支付6个月职工薪酬。
而同期营业收入2亿元以上的三板企业,该比例分别降至14.2%、33.0%。
3. 不同行业之间,分化较为显著
受疫情冲击较明显的住宿餐饮、文化体育和娱乐业、批发和零售等行业中,住宿和餐饮业的短期现金薪酬比压力最大。
住宿和餐饮业属于资金周转较快行业,货币资金留存较少,因此以2019年半年报数据看,27家新三板企业有14家现金薪酬比不足3个月,比例高达51.9%;而文化体育和娱乐业、批发零售业该比例分别为35.9%和25.4%。
对国民经济影响较大的制造业情况稍好些,但货币现金不足以支付3个月工资薪酬的新三板制造业企业比重依然高达28.1%。
4. 流动负债风险敞口或因疫情加大
从2019年新三板半年报看,超1/3的中小企业速动比率低于1,甚至有13.4%的企业速动比率低于0.5。
(备注:速冻比率衡量企业流动资产中可以立即变现用于偿还流动负债的能力,需要与流动资产周转能力综合分析。)
疫情冲击下,应收账款周转能力差、速动比率低的中小企业自然首当其冲;但同时由于开工、消费等市场行为受阻,原本处于高周转、低速动比率“安全区”的企业及行业,仍面临资金链断裂的风险。
并不是说疫情爆发,就一定会对30%现金薪酬比不足3个月的中小微企业造成毁灭性打击。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单纯的财务信息并不能完全反映中小微企业的疫情风险承受能力。部分中小微企业可通过弹性办公、线上办公解决人员工作问题,部分企业则可凭借灵活的租约降低房租地租成本。
然而疫情之下,政府责无旁贷需要给中小企业更多的关怀、更大的理解、更有力的支持,并将其落到实处。
政府出手,保卫中小企业“生命线”
截止2月6日,不完全统计已有北京、上海、重庆、湖南、四川、广东、海南、福建、浙江、江西、山东等省市以及12个地级市)出台了有关政策。
从各地已出台中小企业帮扶政策看,基本思路为以救急为主,缓解中小企业资金链压力。主要分为3个方面:
1. 加大金融对中小企业支持力度
央行立刻发出了《关于进一步强化金融支持防控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的通知》,提出要“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加大货币信贷支持力度”。
央行还强调,金融机构要建立绿色审批通道;财政部支出应优化对受疫情影响企业的融资担保服务等等。
北京、江苏等地区积极响应发布政策,明确“对因受疫情影响经营暂时出现困难但有发展前景的企业不抽贷、不断贷、不压贷”。
2. 实行减税、延迟缴税等税务支持
对中小企业实行减税、延税则是地方政府的着力点。
多省市均提出为中小企业降低税收负担、返还失业保险费、缓缴社会保障费。例如:
上海市政策规定对不裁员、少减员、符合条件的用人单位返还单位及其职工上年度实际缴纳失业保险费总额的50%;
深圳市实行大宗商品仓储设施城镇土地使用税优惠政策等。
3. 减少企业运营成本
目前各级也着手从减免租金、通过在线教育减免用工成本、延迟缴纳社保等微观手段为中小企业减少运营成本,增强持续运营能力。
例如各地产业园区、国有写字楼实施短期租金减免、例如滨州市加强煤电油气的供应,以降低企业用能成本;湖州市通过给予职工职业技能补贴缓解企业用工成本;山东省除减轻企业用能、用工压力外,还提出应降低企业物流成本。
以下是各地出台的政策列表:
救急措施如何做到“药到病除”?
究竟怎样的救急措施才能够做到“药到病除”?
如是金融研究院院长管清友认为,应对疫情,帮扶中小企业政策的核心,应该是政府、国企和国有金融机构向中小企业让利。
当前分析疫情的经济影响以及提出对策建议,要防止两种倾向:一是政府点菜企业买单;二是不切实际的减税减费。
政府、企业和个体,要有基本共识:既要考虑到企业和个人所受冲击,也要考虑到财政的压力;既要有短期应急举措,也要有长期改革方略。
对此,如是金融研究院提出四点建议:
1. 构建中央统筹、地方补充,政府兜底、市场补充的中小企业疫情扶助体系。
此次体现了全国人民的齐心协力,同样,扶助中小企业渡过危机,也需要全员配合、共同发力。
建议中央政府统筹保障宏观基本面,地方政府根据地域特色,补充中央政策无法覆盖的领域,为中小企业提供兜底性保障。
同时动员银行、保险、租赁等市场主体创新提供中小企业扶助产品,形成全员总动的扶助体系。
2. 重视政策细化落地,实施信息公示强化监督。
疫情中,湖北红十字会所表现出的不当行径、信息不公开等情形,为舆论所诟病,已经做出了警示。
各地政府更应该重视扶助政策的细化落地,中小企业的扶助条件、扶助标准、操作流程应当形成实施细则并予以公示,做到便民利民、阳光施政。
3. 中小企业努力自救,是渡过难关的主要动力。
扶助政策应当“救急不救贫”,更多地还靠中小企业自身,去努力渡过难关。
在保障员工安全的基础上,积极调整业务模式和工作方式,探索新的利润点,进一步精耕细作。此时,真正考验的是中小企业的生存能力。
4. 及时做好政策动态优化、储备和升级。
疫情对我国经济影响是暂时性、阶段性的,但要做好最坏的准备。
钟南山院士认为,截至目前疫情拐点尚未出现。企业应做好应对各种结果的预案,关注实时动态并及时、尽快做出正确反应。
因势利导,转危为机
华为的创始人任正非曾说过:“你不当CEO,你不知道事情之难;你不当CEO,不理解社会上有些CEO要自杀。”
硅谷创业者、《创业30维艰》的作者本·霍洛维茨说:“在担任CEO的8年多时间里,只有3天是顺境,剩下的8年几乎全是举步维艰。”
中国3000多万中小企业的CEO们更是值得尊敬的逆行者,明知前路漫漫、危机重重却选择迎难而上的勇者。
我国中小企业占了经济半壁江山,贡献了50%以上的税收,60%以上的GDP,70%以上的技术创新,80%以上的城镇劳动就业,90%以上的企业数量,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生力军,是扩大就业、改善民生的重要支撑,也是社会安定的一部分。
虽然我国中小企业营商环境在不断改善,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他们还需要克服更多的困难,承担更重的压力:
一是破产风险。央行2019年研究报告指出,中国中小企业平均寿命只有3年左右,而美国是8年左右,日本是12年左右。
二是综合税负重。任泽平博士(2018)的研究显示,我国企业总税率(占利润的百分比)为67.3%,在世界处于较高水平,为美国的1.7倍;社会保险(五险一金)的企业缴费率为43%,高于美国的13.65%。
我国以流转税为主的税制体系,对小微企业而言,更处于竞争劣势。曹德旺曾说:“增值税的存在让很多小微企业长期无法发展壮大,也就难以和大企业做生意。这样一来形成恶性循环,会把很多小微企业扼死在摇篮里。我们福耀自己就是小微企业出身,我相当明白其中的艰难。”
三是融资难、融资贵问题依然非常突出,中小企业10%以上平均融资成本仍是常态。
四是企业家保护体系不够完善。我国目前没有个人破产制度,一旦企业破产,企业家很可能因为 “终身性”财务枷锁而难以获得浴火重生的机会。
2019年7月,发改委等部门印发《加快完善市场主体退出制度改革方案》,首次提出“逐步推进建立自然人符合条件的消费负债可依法合理免责,最终建立全面的个人破产制度”,希望这个过程能够更快一些,以个人破产制度激发企业家奋发创新、推动国家科技创新战略实施。
国家强调,高度重视中小企业发展。疫情虽然加重了企业短期生存压力,但冬天再长也会过去,春天终将到来。
当下,正在酝酿着一场产业革新,5G技术将让线上办公、线上合作等成为大势所趋。对中小企业来讲,正是蓄力新发展的最佳时机。
因此,政府除了应急救急之外,更可以出台政策,鼓励企业创新产品推广思路,结合大数据时代的独有优势,在科技创新、融资体系、财税体系、企业家保护等领域,因势利导、推进改革。
以此,或许能取得转危为机、事半功倍的效果,为转型注入“活力剂”。
温馨提示:内容仅供信息传播,供参考.
来源:亿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