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程办公”现在成了一个热门话题,其实,“远程办公”不仅不是新生事物,而且是一个过时的观念。
“远程”,也就是“非现场”,突出了与“现场”、“线下”的区别。但即将来临的工作方式是“全在线”、“全数字化”,突破时间、空间限制,在办公场所里也是操作一系列数字化工具进行工作,“在场也在线,在线即在场”。一句话,不管你人在哪里,都在线,钢筋水泥的办公室,只不过是一个办公地点的可选项。
焦点是在线的数字化协同,这个时代很难单打独斗。例如每一个火爆的网红后面都是一个使用着各种数字工具的支撑团队,就金融机构而言,是不是客户经理、明星理财师、投资顾问后面,同样需要一支类似的团队共同协作?
大家分头在线上做事,负责做视频直播的、负责在线回答问题的、负责对接合规风控的、负责连接合作伙伴的、负责内容策划的、负责营销的、负责内部核算的、负责管理这支线上队伍的……但最大的挑战,不是工具和技术,是观念、文化、乃至团队组织的治理。
“远程办公” vs “在线协同”?
远程办公的核心焦点是Access(进入、到达、访问),使用各种技术工具、通过层层安全管控、最终到达企业内的某些网络区域,进行有限程度的工作。远程办公人员与企业中心节点形成的是一个星型结构,它没有解决人员之间互联互通、各部门组织内的团队协作的问题,远距离非现场的协作体验不好、效率不高,这导致了在办公室现场办公的方式无法被取代。
要实现无障碍的远距离协作,需要一个网状结构的企业“社交网络”,在这个网络里,任何人可以连接到任何人,工作可以在线讨论、分享过程(不仅仅是结果)、在线流转。
什么算是“在线”?当你的企业提供了一个平台,让大家在这个平台上
(1)能够发现他人并“实时”联系到彼此 - 不仅是点对点的、更加是1对多、多对多的;
(2)能够以群体协作的方式完成工作 - 事情可以在交流中处理、处理时交流;
(3)能够通过连接到平台的技术服务获得信息并与之交互,并能把该信息转发、分享给同侪继续“流转”;
(4)能够让工作像“击鼓传花”一样在岗位与岗位之间、部门与部门之间进行接力不“掉线”,不管参与者人在何方。
当你一个人在网上使用一些工具,那不叫”在线“,那叫”上网“。在线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是群体性的,它天然有交流沟通的”社交“属性,当你的同侪不”在线“,你自己也没有什么在线一说。
在线协作的趋势不可逆转
这次冠状病毒疫情导致很多企业不得不采取线上协作的办公模式展开日常工作,但即便是这次疫情过去了,远程在线协同的工作模式将不可逆转,因为:
(1)世代变迁。2020年,作为“互联网原住民”的90后,都陆续踏进了“而立”之年。这一代人出生之始就有互联网存在,习惯于在网上购物、习惯于使用手机银行、手机炒股,其中很多人可能一天都没有经历过父兄辈所经历的“朝九晚五”到办公室上班的白领生涯(当然,与此同时90后也有很多人在“996”),他们从事的职业更加多元 - 微商、主播、字幕组、旅游点评达人、买手乃至水军... 也是互联网时代之前所不曾存在过。在网上以自由职业谋生,日渐常见,生产工具只需要一台电脑甚至一个手机
(2)5G时代来临。多媒体、智能化的通讯技术,在4G时代已经无处不在,也只会越来越发达。聊天工具、视频语音、AR/VR的结合将让团队现场协同变的越来越不必要,最终摆脱地理位置和物理办公室的束缚
(3)生态连接的需要。企业的形态在发生变化,企业的边界在被打破,尤其是金融企业,与客户、同业、合作伙伴、监管机构之间的信息流是双向的、是网络状的、是生态化的。很多岗位的工作,需要在线连接、协作
Web 3.0技术栈将带来又一轮的变革。随着分布式网络、区块链和智能合约技术的发展,DAO(去中心化自组织)正在出现,重新定义商业实体(Business Entity)成为松散的、共享利益、共担风险的虚拟组织。这种组织甚至连企业法人都不知道是谁,更遑论一个钢筋水泥的办公室。
在线企业需要“数字化治理”
互联网让信息传播高效、实时,伴随着通讯协同工具的发展,任何组织都变得更加扁平化,工业时代泰勒型组织(Tayloristic Organization)的金字塔结构已经过时,在企业顶层和基层之间负责上传下达的中层人员,如果脱离业务,日渐失去存在的必要。
取而代之的,是一个网络状的线上企业,承载着以各种“聊天群”形式存在的部门、临时工作频道、有外部同业参与的项目组、以及客户社区。
对于一支非现场办公的、纯粹线上工作的队伍,强迫996、洗脑、打鸡血的动员都是很难凑效的。建立起一套企业数字化治理框架,科学度量人员效率产出,并匹配相适应的激励制度和人力资源管理方案,是每一家传统企业在数字化转型中面临的最大挑战。
如果·把这次被迫“远程办公”视作一次数字化转型的契机,而不是疫情中临时性的应急方案,则是时候去探索与实践自己的”数字化治理“之道了。传统企业的数字化转型,就是逐步摸索出治理、运转一个日益在线办公的企业的实践、模式、体制,建立一个“全在线”的数字企业。
云原生的金融机构
和很多新生代科技公司一样,我们是在云计算诞生和高度发展之后才”出生“的公司,成立的第一天我们就把软件开发、团队协同所需的一切工具和系统搭建在云上。我们没有机房、不架设本地服务器,办公室也不是必需品。
我们的产品交付物是容器镜像、组件包,存储在我们搭建于云上的镜像仓库、组件仓库中,让使用者(包括客户以及我们自己的员工)在一定的安全访问授权管理机制下通过专门的工具(例如包管理工具)随时远程获得所需的”零部件“以组装自己的系统。
正如90后是”互联网原住民“一样,我们这类企业是”云原生“的创业公司。云原生的企业最喜欢的就是和同是云原生的机构客户打交道,因为彼此既是”远程“的又是”零距离“的 - 在线交流、在线交付、在线部署、在线维护,当彼此都在云上的时候,已经不再是传统的甲乙方关系,而是互为生态、互相连接、相互协同。
对于云原生的企业来说,工作永远需要在线、需要远程协同,其实并无所谓”远程办公“一说。唯一需要解决的问题是,很多云原生企业还继续沿用工业时代管控体力劳动者的方式管理信息时代的知识工作者;显然,企业以金钱(工资)换取员工在某个规定的物理地点呆够规定的时间的观念和做法,已经非常过时,到了不得不颠覆、抛弃的时候。
正是这种公司管理制度本身的数字化没跟上,导致“在线企业”还不能彻底“在线治理”,从而与真正彻底的云原生企业还有距离。
金融行业在云计算方面是后来者,作为为强监管行业,因信息安全的高度敏感,受合规监管的各种约束,公有云的利用相当有限;另一方面各细分领域的行业云起步较晚、普及范围尚小。所以传统金融机构的技术基因大部分处于信息化时代。
但是金融业又是一个信息化、可虚拟化程度比其他传统行业都高的领域,与云计算、大数据、区块链的技术是天作之合。正如过去三十年每一家金融机构都躲不过电子化、信息化一样,这一轮也逃不过云化、数字化的漏斗筛选;下一阶段的竞争,就看哪些金融机构能够与时俱进,快速掌握云计算的技术工具,把自己的生意搬到云上,倒逼自己数字化转型,重新发明自己成为一家云原生的科技型组织。
观念的颠覆:串行的工作流程被并行的协作替代
传统组织要变身一个云原生机构,最大的挑战不在技术,而是在于文化与观念。
例如大家一直习惯于以“流程"思维来看待“办公”。乙方问甲方项目款何时可支付,后者甩你一句:“已经在走流程了”... 工程师咨询招聘者何时可确认offer,后者答曰:“正在人力资源部走流程呢”... 听到“流程”这两个字,总是令人喜忧参半,听说在财务走流程的时候,心里暗暗高兴,付款有望了;听说项目立项还在走流程的时候,又不禁一阵彷徨...
这种语境下的“走流程”,往往代表着一种黑箱、信息不透明、逐渐演变成一种拖延和不作为的借口。流程代表着一种串行的工作模式,尤其结合在传统的OA系统里,就是一种公文流转(还不如”击鼓传花“,起码还有鼓点催促)。
传统”办公“思维,确实非常难跳出”流程“这个框架,因为想象不出除此之外还能有什么其他方式。这也许一定程度上解释了为什么Google Wave这么牛的技术最终失败。
Google Wave可能是谷歌迄今为止最出名、最大的失败项目。它出现在10年前,是一个集电子邮件、即时通讯、在线内容协同编辑于一身的超级平台,它算的上目前包括Google Doc、Microsoft Teams、Microsoft Office 365、乃至其他所有在线互动型文件协同编辑工具在内的同类技术的先驱,在线交流、内容编辑制作、实时互动融为一体,团队共同在线编辑内容时,彼此移动光标、输入每一个字母的过程都实时可见,你可以实时感知协作者的思考 、 犹豫、改变主意、修正想法、灵感涌现……
即便在今天看来,Google Wave的技术理念和支持实时的架构依然是极其先进、网上也还有不少粉丝想复活它。可惜成也是实时、败也可能是实时,过于超前的理念和过于纵深的学习曲线,让先驱成为了先烈,实时、在线的协同工作过程,让自己的一举一动完全暴露在队友的眼皮底下,开始的时候是好玩,之后是感到压力。但是Google Wave的理念体现了在线、实时、透明 - 正是现在云原生企业所需要的协作办公方式。
今天,Collaborative Editing(协同编辑)已经成为很多在线内容编辑工具的标配。团队协同工作的模式,虽然不至于到达Google ‘Wave之下的实时,但已经转变成”并发型“(Concurrent)。
维基百科本身的运作,是数字化企业的在线协同值得参考的榜样。维基百科的贡献者来自各个国家地区,他们是如何有效协作、相互校验,共同炮制出全球最及时更新、最丰富、最高质量又可信的百科全书的?
金融机构数字化转型契机
金融机构没有库存、没有物流、没有货品,也许很快就连钢筋水泥的实体店都不需要了。金融业是一个可虚拟化、可线上化程度最高的行业,并且还确实有数字化的刚需,客户越来越只通过互联网来要求金融服务,而金融服务的技术载体是信息流:金融机构向客户提供资讯、投资建议、金融产品信息,客户向金融机构提出问题咨询、交易指令、下单指令……
充分利用云平台、即时通讯工具、文档协作工具,把自身重新发明成一个云原生的企业,以数字化的公司治理,促进一个在线企业的在线协作,突破地域局限、物理边界,将是下一代云上数字化银行、数字化券商的基本要求。
温馨提示:内容仅供信息传播,供参考.
来源:亿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