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家居”并不是新鲜概念,在互联网出现之前,智能楼宇、智能安防、智能建筑就可以看做是智能家居产业发展的雏形。自从世界上第一幢智能建筑1984年在美国出现后,美国、加拿大、欧洲、澳大利亚和东南亚等经济比较发达的国家就先后提出了各种智能家居的方案。
智能家居至今在中国已经历了近12年的发展,其可大致分为萌芽期(1994年-1999年)、开创期(2000年-2005年)、徘徊期 (2006-2010年)、融合演变期(2011-2020年)四个阶段。2011年以来,伴随物联网技术的兴起,智能家居市场明显看到了增长势头,而且大的行业背景是房地产受到调控。由此,中国智能家居行业由徘徊期进入到新一轮的融合演变期。
当“数字”遇上“家庭” 智能家居加速跑
上个世纪末,“智能家居”概念刚刚出现在中国时,虽然十分新潮,但国内并没有好的相关产品配合,技术环境的不成熟、消费市场的冷淡,使得“智能家居”被扼杀在摇篮里,归于沉寂。
然而近年来,国家对于物联网的政策支持以及基础硬件的升级换代,特别是无线传感网络技术的进步,使得“智能家居”概念再一次进入人们的视野。特别伴随3C产业融合(电信、广电、互联网)和3C终端融合(3C终端集成和3C终端协同)工作的推进,我国数字家庭用户迅速增加。加之高新技术的研发和智能产业链的进一步完善,推动智能家居产品快速增长,我国智能家居产业发展逐渐进入快行道。
当然,用户地位在互联网时代的提升,也在一定程度上给中国智能家居产业的发展带来契机。在物联网发展之初,消费者对“智能灯光控制”、“电器远程控制”、“安防监控系统”等应用是浑然不知的,因为这些产品形态大多是行业方案,直接客户是企业或政府,而非家庭和个人,即使有个别案例,恐怕也只有比尔盖茨的豪宅才能让这些“梦想”落地。
而现在智能家居已进入“用户时代”,特别在生活品质方面更加注重科技感和时尚感的85后一代消费群体的成长与壮大,使得用户更愿意为智能家电产品买单。权威数据显示,截至2012年6月底,中国网民数量达到5.38亿,互联网普及率接近40%,其中手机网民规模达到3.88亿,超过电脑网民。而这些用户都有可能成为未来智能家居产品的潜在消费人群。
(2013年手机网民超越PC网民 数据来源:中国传媒大学广告学院数字新媒体研究)
当“封闭”遇上“开放” 统一标准待落地
一方面,我国政府先后发布了包括“十二五规划”在内的多个文件,政策上为智能家居产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但另一方面,智能家电行业缺乏真正适合“互联网时代”背景的权威标准却成为一直困扰各企业发展的瓶颈。所以,尽管整个智能家居行业发展驶入快车道,但各家电品牌仍是“摸着石头过河”。
智能家居的统一标准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产品标准,另一方面是工程标准。之所以说缺乏适合“互联网时代”背景的权威标准,首先是因为工信部、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等权威机构都曾经为智能家电定义过标准,比如《智能家用电器的智能化技术通则》、《消费电子产品信息化指数和产品智商评价通则》以及与家庭网络相关的一系列规范,但这些标准大都针围绕产品本身的性能和技术指标,缺乏对整个智能家居产业的系统化、统一化的定义。
其次,由相关企业和专业机构组成的标准化组织也制定了相应的智能家居解决方案,但大多数是自成体系,也没有很好地解决不同品牌和不同产品之间的兼容性和操作协同性的问题。并且,由传统企业主导拟定的标准,还缺乏互联网时代对用户体验的思考和判断。
当然,除了标准的问题,智能家居产业发展还面临成本过高、安全性低、行业培养土壤不够深厚等诟病。业内专家表示,要想令“智能家居”成为紧贴互联网发展的中国经济下,新一代智能科技的爆发点,还需要建设真正开放的生态系统,在统一的标准下,解决不同产品和资源的整合问题,真正实现最佳的人机交互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