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经济发展趋势正在加速转变,科技进步日益显著,在我国,对于人工智能的关注度也不断提高,其已然上升为国家战略。
2017年,国务院正式印发《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要求在中小学阶段设置人工智能相关课程,推动人工智能领域一级学科建设,鼓励高校在原有基础上拓宽人工智能专业教育内容,设立人工智能专业,尽快在试点院校建立人工智能学院。
在此后的一年多时间里,先后有多份文件发布,响应人工智能进入教育领域。例如,2018年1月,教育部发布了《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提出将人工智能、大数据处理纳入《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新课标。
2019年7月,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印发《北京促进人工智能与教育融合发展行动计划》,要求推进人工智能素养教育及实践活动,利用人工智能技术提升基础教育质量,加快提升教师人工智能教学水平,加快人工智能领域学科专业建设等。
在国家及地方政策举措相继出台的推动下,我国人工智能教育发展受到高度重视。一方面,各类人工智能教材相继编撰出版;另一方面,各类人工智能知识竞赛、技能竞赛陆续举办;此外,各地高校与中小学校也先后建立人工智能学院或引入人工智能课堂,人工智能走入校园的趋势日趋凸显。
目前,正值2019年下半年开学季,人工智能也以各种形式向校园渗透。在北京,人大附中、清华附中等多所学校都开设了人工智能课程,一些学校将率先实施新课程、使用新教材,引导中小学生加深对于人工智能的初步了解与实践。
在广东,9月1日,华南师范大学计算机学院人工智能专业迎来了首批50名新生。据了解,华南师范大学是目前广东省内唯一开设了人工智能本科专业的高校,相信这批新生将会以求知若渴的态度,来回馈这难得的机遇。从全国来看,根据教育部公布的新增审批专业名单,一共有35所高校获得首批“人工智能”本科专业建设资格。
在上海,以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举办为契机,上海市徐汇区教育局主办了“我们的人工智能大会”、徐汇区小学生“人工智能”项目化学习成果展示等活动。来自徐汇区43所小学的小学生代表们,发挥自己的智慧与创意,打造了一场别具风格的“人工智能大会”。不仅如此,徐汇区教育部门还明确将推动人工智能课程进校园,从而树立“人工智能+教育”的教育品牌。
可以看出,人工智能进校园蔚然成风,人工智能与教育的融合正从多个方面加速推进。无论是建设人工智能学院、开设人工智能专业,还是设置人工智能课程、使用人工智能教材等,都是人工智能走向应用、走向生活、走向课堂的体现。
当然,人工智能要想在校园落地生根,还需要“软硬兼具”。一是要加强教师人才队伍的建设,在培养教育知识、技能的过程中,着重加强人工智能相关知识的学习和实践;二是要加快落实部署智慧校园、智慧课堂建设,积极应用人工智能技术来提升教师教学水平与效率,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实效性。如此,“人工智能+教育”才能发挥出应有价值。
温馨提示:内容仅供信息传播,供参考.
来源:隽智